扫一扫 关注我们

我国“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提速

首页标题    行业引领    我国“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提速

 

 

我国“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提速

 

 

 

“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支撑我国各行业加速能源转型、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意义重大。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指出,要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到2025年,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这是继2022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后,国家层面发布的有关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磅文件。

当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以煤炭、石化、电力等为代表的相关行业正加速推进节能降碳以及低碳清洁能源布局。在业内人士看来,“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支撑我国各行业加速能源转型、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意义重大。

2025年实现主要行业标准全覆盖

《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修订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外文版本),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主要行业碳核算核查实现标准全覆盖,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标准指标稳步提升。该体系覆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居民生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具体来看,在基础通用标准领域,主要涉及碳信息披露、碳监测核算核查等标准,推动解决碳排放数据“怎么算、算得准”的问题。在碳减排标准领域,主要涉及节能、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标准,重点解决碳排放“怎么减”的问题。在碳清除标准领域,主要加快固碳和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标准的研制;在市场化机制标准领域,则要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和生态产品价值等标准。

“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工作需要坚实的数据基础,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发挥着对‘双碳’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基础保障的作用。同时,碳排放统计核算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和很多行业、很多技术产品,门类非常多,核算方法也是多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统计核算体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全球气候变化智库阿德尔菲咨询公司高级经理陈志斌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怎么计算排放的碳有多少、减的碳有多少,是一件非常需要统一标准的事情。除了基础的碳排放、碳减排标准体系外,《建设指南》也把很多工业的标准纳入碳达峰碳中和框架体系内,让大家有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工作成效。以低碳为抓手,促进整个工业转型升级,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让老标准适应“双碳”新形势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各层级标准中均有一定数量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领域的国家标准共计900余项。在现有国家标准中,覆盖计量、能耗限额、能源管理、节能技术评价等节能类国家标准390余项,现行强制性能耗限额与能效标准分别为112项和75项。碳排放领域涉及计量、监测、核算、管理和评估等系列标准,已发布温室气体管理相关16项国家标准,正在修订的标准30余项。

“实际上,行业内以前有很多老标准现在也都在沿用。但这些标准此前在制定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是从节能、环保角度出发的,并没有提升到碳达峰碳中和这个高度。‘双碳’目标提出后,就需要把现行的一些标准重新修订和完善,再增加一些新东西,使其与碳有更紧密的联系。要把这些标准都整合到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央企相关研究人员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宿忠民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在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风电、光伏等方面实现国际标准引领。但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双碳’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

应注重标准体系间的协调统一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涉及的标准众多、覆盖领域广,在建设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各标准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节能与低碳发展处专家翁慧在近日举办的石化产业发展大会能源与双碳分论坛上指出:“低碳标准体系推进工作,从生产流程、技术发展、生命周期、产业链条、金融市场等多个维度统筹规划,综合考虑产品、装置、企业、供应链的碳排放特点,也应注重与现有的节能与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的协调配套。”

“立项前,要调研清楚是否存在同类型标准,避免重复或内容相互冲突;有国际通则的,应严格按照通则要求,并统一采用国标通则相关附录数值;标准名称要充分考虑适用范围;及时关注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制定情况,体系、内容上下统一。”翁慧表示。

“《建设指南》明确细分了很多领域,但每个领域是否有一个牵头单位来负责整体把控,怎样对行业不同领域进行协调,又由哪个部门负责审核这些信息和标准,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为涉及的标准非常多,需要保证标准之间是统一的,不打架、不矛盾,各标准之间的协调,需要整体把控。”上述不愿具名的某央企相关研究人员说。

“目前,可能有多个部门在同一行业都制定了自己的标准,这样就造成在使用时不知道选用哪个标准的问题。部门之间在制定标准时怎么去协调统一,怎么去更新、使用,接下来还需进一步明确。”陈志斌指出,“在标准的国际化方面,现在欧盟通过市场准入、产业政策等积极布局全球的标准制定。中国如何参与国际的标准规则制定,用什么样的途径、怎样去完成这件事情,目前看来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李玲

 

2023年5月15日 11:0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