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通过强化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创新,是提高各地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保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挺进的重要举措和精准出台的改革方案,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的必由之路。如何让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我们收集整理了14位专家的重要观点,仅供参考。
1.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是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补齐当前认识不统一、转化不完全、通道未打开的短板,又要谋划长远,做好战略设计,加强制度供给,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合性”“灵活性”“有效性”“多样性”“广泛性”,全面建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以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2.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首席专家、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主任刘桂环:目前,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和金融机构等多个部门和地方都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特别是生态环境部门结合已命名的262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及87个“两山”实践基地建设,组织浙江、福建、江西、贵州、海南等地积极实践,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包括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偿”型(如贵州赤水市)、以夯实绿水青山根基为重点的“绿色银行”型(如塞罕坝机械林场和山西右玉县)、以探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路径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遗产保护区依托梯田文化,探索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旅游”模式)、以“生态+”多业态融合为主体的“复合业态”型(如贵阳乌当县)、以打造生态品牌提质增效为主导的“品牌引领”型(如安徽岳西县),以及以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为牵引的“市场驱动”型(如浙江丽水市)。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将以上几种主要的路径模式归纳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生态产品保护补偿两种类型,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属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实现路径。
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李周:要统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三种方式。一是市场方式,凡是可通过市场实现的生态价值都应通过市场实现;二是激励方式,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均采用激励方式,可推广到更大领域;三是公益方式,主体包括政府、环保组织、企业和城乡居民。
4.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成长春: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径是生态产品价值生产和实现过程,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应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形成“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的保护和发展良性循环机制。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丰富价值核算和价值实现的创新运用,摸清生态家底,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要深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改革创新,探索绿色惠民新路径,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富民工程,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扎实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着力点。
5.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坚: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存在产权体系不健全、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价格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自然资源因“无价”或“廉价”无法合理开发利用。应多举措推进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体系建设:一要全国统一布局、政府分级公示;二要逐步建立基于标准地的公示地价体系;三要形成合理的自然资源“价税费”结构;四要建立完善、清晰的自然资源政府公示价格发布机制。
6.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淑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发展形势向好,但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痛点,资源环境治理仍任重道远。应在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开展政策制度创新,允许试错、及时纠错、宽容失败,加快破解现行制度框架体系下深层次瓶颈制约,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取得实效,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7.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郧文聚:在土地粗放利用、效益低下的时代背景下,应以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为手段,全面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并提升其政策地位,这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根本保障。他提出,创新驱动能增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水平,要依托科技创新全面增强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利用、保护修复的科技支撑力量,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绿水青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形象比喻,包括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生态服务、生态产品和生态空间。“两山”转化具有双向性:当绿水青山较好时,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当绿水青山仍需改善时,需推进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转化。
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建立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需要克服技术和制度瓶颈,构建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从补偿方式、适用地域、补偿内容等方面,差别化构建水质对赌、双向补偿、水权水价等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要综合测度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治理和发展权损失成本,通过府际互信、协商对话、互动调整、共建共享、帮扶援助与评估监督等机制,推动区域横向合作协调机制和流域水资源保护区域协作。
10.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马贤磊: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难点是经营开发过程中的收益、成本具有外部性,降低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需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交易规则,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显化隐性的生态价值。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杰认为,应构建包括补偿主体、标准、方式和实现机制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和市场化手段等多元方式。
11.浙江大学教授石敏俊:生态产品是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本质上是生态系统向人类社会提供的正外部经济,具有不可分割性和规模门槛,主要取决于质量而非数量。应科学认识自然、人造和人力资本的关系,合理把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
1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从价值目标、基础制度、政策工具、监管考核四个层次进行系统治理。应重塑生态治理价值目标,建构新的社会理性内涵;重塑治理体制,构建新型央地治理机制;创新核心政策工具,从事后逻辑向事前逻辑转变,与传统政策工具形成协同效应;创新监管技术,以数字化改革推进智慧治理。
13.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破解人格化、物格化和相互性难题,灵活选用不同交易机制。一是产品化交易。如排污权、碳汇交易等是生态产品替代性交易。二是品牌化交易。绿色、有机食品等,可借助地域和生态品牌进行市场细分与直接交易获得溢价收入。三是迂回型交易。农业景观、传统农艺与古村民俗,可通过门票、住宿及关联产品销售获得溢价收益。当前要重点探索建立农业生态产品物格化财产交易机制。
14.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教授张林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由地方试点、流域区域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成为各地区、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力点。目前,我国还面临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的困境,从需求侧入手发力,生态指标配额交易、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绿色金融扶持等,都是有特色、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在持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快培育生态产品消费体系。
文章来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