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集成
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集成
1、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需求
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流域水源涵养区受到破坏,生态功能下降,需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与修复;二是流域污染源未得到根本治理,需持续推进重污染工业全过程控制与城镇污染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三是河湖水体生境受到破坏,需统筹水质、水量与水生态共同进行综合修复与调控。由此,提出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需求如下。
1.1构建水源涵养与清水修复技术体系
由于水源涵养区的破坏,使流域清水产生与输送过程受到破坏,由此直接影响到河湖水质。研发河湖流域水源涵养与清水产流修复技术,在外源污染控制的基础上,通过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流域内塘坝与自然湿地净化作用发挥→入湖/河流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湖/河滨缓冲带自然体系构建实现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流失控制→流域内塘坝对低污染水净化作用→入湖河流对低污染水净化→湖滨缓冲带的截留与净化作用,流域内产生的地表径流依次经过净化后,实现地表径流“清水”入河/湖的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成套技术。
1.2 构建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流域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近 30 年来,我国下大力气在工业点源、城镇生活、农村农田面源污染方面进行治理,但由于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治理与管理技术力量薄弱及有限资金投入等原因,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及污染物总量削减仍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针对我国流域水污染特征和污染负荷类型,构建与当前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支撑国家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的全面收集与提标排放。以乡镇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为主的点源是流域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对其进行良好治理是水质改善的根本。近年来,随着治理力度的增加,我国许多流域下大力气开展了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的治理,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受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和管理支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仍有许多流域的点源污染并未完全得到控制。对乡镇工业点源、城市生活污水、集镇生活污水为主的点源污染的全面治理还将是一段时间内重要的控源任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已经逐步形成。我国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处于工业污染防治的末端治理为主、源头控制刚起步的阶段。在需求、政策驱动下,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与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工业常规污染减排初见成效。但随着各行业标准越来越严格,总体上我国的工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科技支撑仍很薄弱,现有技术已不能满足全面支撑工业减排的需要。分析当前国内外工业废水治理的发展现状,无论是从产业链来看,还是从技术管理来看,我国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尚不完善。
面源与高氮污染的控源减排和全过程系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和随机性的特点,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大多仍然处在研发与实验阶段,可工程化程度低,在推广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目前防治技术的零散化和碎片化问题突出,没有从流域层面形成从上游到下游完整的技术链和技术网,从而导致污染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我国缺乏与农村污染防治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由此导致人们对农村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和积极性也不足,这也是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之一。
种植业方面,需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发展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提高肥药的施用效果,减少肥药用量,降低肥药的迁移污染。畜禽养殖业方面,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行“适度规模化饲养”,全面考虑养殖环境和配套资源,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情况、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技术体系与标准,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推广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干湿清粪技术,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将沼渣、沼液还田处理,降低二次污染风险。农村生活污染方面,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村分散污水自动处理系统技术,将污水处理、太阳能供电、自动化控制及物联网远程监管四个技术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清洁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关键环节。
1.3 构建以水体生境改善为基础的水体修复技术体系
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河湖流域水体水质净化与生境改善将显得非常重要,包括流域“水源涵养—库塘湿地—支流支沟—河湖滨缓冲带—河湖水体”于一体的修复。科学而完善的水体水质净化与生境改善技术将有效促进河湖水体水质与水生态的改善,建立健康的河湖水生态系统,使水体维持良性发展,其中包括有效的规模蓝藻水华的去除技术、湖泛的监控预警技术、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及疏浚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水体生境改善技术与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等(图 1)。
图 1 河湖城市水体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需求
2、我国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体系
根据水专项技术成果,提出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由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系统、受损水体修复技术系统两大系统组成:通过污染源系统治理解决与人为活动区的工业、城镇、农田和农村相关的污染负荷排放;通过流域水源涵养实现清水产流;通过水质水量调控、河湖城市水体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与自我维持功能。技术集成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 2 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架构
文章来源:《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评估与集成》一书;转自:环境工程技术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