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我们

【专家视角】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与思考

首页标题    行业引领    【专家视角】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与思考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与思考

 

 

摘要: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所在地,是长江中上游关键节点,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地位极其重要。针对长江三峡地区长江干支流水体部分断面总磷超标、“化工围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废弃矿山破坏生态环境、珍稀濒危物种生境遭到破坏、生态保护修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围绕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总目标,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路径。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优化空间布局,将长江三峡地区划分为11个生态保护修复片区,统筹实施重要干支流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化工围江”综合治理与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六大类任务措施,构建分区分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体系,创新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修复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修复模式,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长江三峡地区 / 山水林田湖草 / 生态保护修复 / 实践 / 思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1] 中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从价值基础上重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前提。成为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指导。2016年9月,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2] ,提出选取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区域,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之后,选择了不同区位、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工程试点,包括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地区先后分3批被列入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并从国家层面累计获得基础奖补资金300亿元[3]。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宜昌,在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4],这为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位于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区域内座落有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区域内的三峡库区是我国重点水土保持功能区[5],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洪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功能,也是国家重要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资源库,是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对于调节维持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长江三峡地区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治理初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由于区域沿江产业发展惯性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深,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开展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修复三峡库区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是充分发挥节点功能,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是保护长江三峡特有珍稀濒危物种,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手段;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是探索长江流域系统修复、协同治理的有益尝试。笔者针对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系统特征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和任务措施,探索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有效模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1  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修复需求

1.1  研究区域概况与特点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行政范围涵盖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和秭归县,枝江市,宜都市,恩施州的巴东县和荆州市的松滋市,共10个县(市、区),总面积为1.47万km2 [6-8] 。研究区域地处我国地貌二、三级阶梯的交接地,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分布着针阔叶林、经济果林和农作物等植被[9]。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要素兼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据全国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调查评估2017年更新数据,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分布最广,占比为52.96% (图1)。区域内水系均属长江流域,水资源充沛,河网密布,湖库众多。长江干流自巴东巫峡口入境,经宜昌市自松滋市出境,区域内流经长度为269km[10],另有清江、黄柏河、柏临河、玛瑙河、香溪河、卷桥河等一级支流南北交错,湖泊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有枝江市金湖、宜都市廖家湖、松滋市小南海湖等。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特有物种多,植被多样,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矿产资源集中,是我国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地,主要矿产有磷、铁、煤、石膏、锰、磷等16种。区域内的长江黄金水道是国家东、西部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是长江黄金水道发挥航运功能的关键枢纽节点,具备调节长江中下游水量、防洪调蓄的功能。

1.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1  部分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环境问题突出

长江三峡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长江干支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受“化工围江”、岸线粗放使用、矿产资源开发、农业面源污染、船舶航运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影响,联棚河等一级支流出现季节性断流,生态流量保障压力较大,部分监测断面总磷超标,水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2018年,区域内44个国家和省级考核断面中,81.8% 的断面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玛瑙河的新河口等4个断面水质为Ⅳ类,玛瑙河的郭畈村等4个断面水质为Ⅴ类;宜昌市东湖等4个湖泊水质为劣Ⅴ类,总磷、总氮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偏高。8个县级以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为50%,仍有4个水源地水质为Ⅳ类[11] (图2)。

1.2.2  局部生态空间遭受挤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内城镇面积增加显著,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根据全国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调查评估数据,分析2005—2017年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变化如图3所示[10] 。由图3可知,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用地退化较为明显,集中于宜昌市主城区、秭归县、宜都市以及巴东县长江干支流沿线。河湖湿地生态空间遭受挤占,严重影响区域防洪调蓄和水源涵养能力。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结构单一、抗病虫害能力差、空间布局合理性和连通性差等问题。三峡库区周边水土流失严重,库区消落带生态退化突出,西北部的巴东县、秭归县、夷陵区为国家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域[12]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1.2.3  矿产资源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区域矿产开采历史悠久,活动密集且强度较大,使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区和较严重区主要集中在夷陵区北部黄柏河流域上游、宜都市和松滋市松宜矿区,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侵占破坏土地、土壤污染、地表(地下水)污染、水均衡破坏等。区域内磷石膏历史堆存总量极大,由于综合利用技术难度大,短时期难以实现大规模资源化利用,严重威胁土壤及水质安全。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区域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依然偏高,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山区耕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分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1.2.4  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数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敏感脆弱

受水电资源开发、人为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长江三峡地区野生生物种群量减少,野生植物种群的栖息地遭受蚕食与侵占,群落结构简单化趋势明显,水生生物繁衍生存受到严重干扰[13]。库区特有的红豆杉、巴山榧树等原生植物群落退化严重,荷叶铁线蕨、红豆杉等濒临灭绝,江豚、达氏鲟(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野生物种数量明显减少,斑地锦、水葫芦、水花生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态势加剧。

1.2.5  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模式粗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无法满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需求,边治理、边破坏的矛盾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的生态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机制、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

2  生态保护修复实施路径

2.1  总体思路

立足于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定位,结合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基础和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演替、近自然修复等理念融会贯通,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与系统性着眼,统筹考虑各类重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异规律,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及生态退化区域空间分布,优化工程实施空间总体布局。以生态保护修复片区为空间载体,根据片区突出生态环境特征及问题,聚焦“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目标,分片区、分类型实施“修山、治水、护岸、复绿”,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结构,恢复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严格项目过程管理,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打破部门、区划界限,探索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联动、合力共治的体制机制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一张蓝图干到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2.2  目标与指标

2.2.1  总体目标

以2018年为基准年,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到2021年,理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机制,探索符合长江三峡地区实际的生态保护修复特色治理模式,有效解决区域“化工围江”环境污染、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修复受损破坏长江岸线等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筑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使和谐、健康、清洁、美丽和安全的长江生态系统初现雏形。

2.2.2  具体指标

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绩效指标涵盖矿山修复及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环境治理、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四大类共24项绩效指标(表1)。

2.3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方案

基于区域地形地貌、海拔高程、土壤水文等基础自然地理特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生态功能的完整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保护修复需求,将长江三峡地区划分为西部库区山地丘陵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源保护区、中部丘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东部平原综合治理修复区3个大区。以江河水系为脉络,开展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评估,识别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分布以及生态环境脆弱性敏感性分布,结合生态状况遥感变化分析,识别生态退化区域,衔接流域边界、行政区划边界,进一步划分为11个生态保护修复片区,其中2个为重点保护片区,9个为重点修复片区(表2)。

2.4  任务措施

围绕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及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存在问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依托长江水道,统筹流域上游下游、山上山下、岸上岸下、地上地下,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提出全方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六大任务措施。

2.4.1  重要干支流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围绕工业源、农业源、城乡生活源等,统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构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水污染的治水模式[10] 。引导沿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控制工业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防控农业面源;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完善航运和船舶污染防治体系,严控长江航运污染;加强“一江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黄柏河、联棚河、柏临河等重要支流生态环境治理,实施香溪河消落带治理修复,开展金湖、季家湖、小南海湖等劣Ⅴ类水质湖泊的生态修复;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

2.4.2  “化工围江”综合治理与长江岸线生态修复

持续推进“化工围江”134家企业关改搬转,重点围绕沿江1 km 范围内化工企业,分类实施关闭、改造、搬迁、升级。积极培育新动能,化解旧动能,破除环境风险,安全处置固体废物,修复污染场地,变革创新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实施长江上下游、左右岸岸线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修复长江岸线97.95km,加大力度整治清理非法码头,开展岸线复绿,恢复岸线生态功能。

2.4.3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统筹矿山的源头防控、过程监管以及新建矿山的标准指引,鼓励建设绿色矿山。对松宜矿区周边污染水体实施综合治理,包括洛溪河、尖岩河等,改善水生态系统平衡。实施松宜矿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及长江沿线10km矿山治理工程,重点对松宜矿区内废弃工业场地、大量厂矿堆积的生活和建筑垃圾、其他工业场地及挖损废弃工矿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完成废弃工矿场地土地整治96.9hm2,完成废弃渣堆、采坑修复372.8hm2,完成采矿塌陷区治理321hm

2.4.4  土地整治与农村环境治理

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耕地质量,强化秸秆、农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多措并举,高效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4.5  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夷陵区、秭归县、巴东县实施清洁小流域建设、坡耕地治理、库区消落带治理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和岸线防护林,防治水土流失,消除灾害隐患。结合松材线虫、马尾松毛虫等病虫害防治工程,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加强长江流域重要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枝江金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湖滨带生态系统,改善水生生物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4.6  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路径,建立省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深化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各试点地区设立试点工程领导小组,搭建好党委监督、政府推进、部门协作、资金整合、公众参与的组织构建。完善工程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机制,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磷石膏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水质预警及监测能力建设与水土污染防治规划能力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库,强化绩效评估和考核,建立跨区域、跨部门、上下联动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2.5  分区分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片布局、分类施策的原则,以11个片区为单元,根据各片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分类推进六大修复任务,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森林与草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其他共8类工程项目,科学布设64个生态修复项目,构建分区分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体系(图4),各片区重点任务措施及工程项目见表2和图5。依据项目生态效益、项目基础、项目实施思路科学性等,确定12个示范项目,重点推进,打造亮点,总结推广有效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计划总投资103.22亿元,其中申请中央奖补资20亿元,争取省级配套资金24亿元,市(县、区)级配套资,34.17亿元,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 PPP) 模式、义务人投资等其他社会资本渠道筹措25.05亿元。

3  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总结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需要打破部门管理、行政区划、行业管理和生态要素等多方面的界限,立足区域实际,统筹考虑各要素保护需求,建立跨区域生态修复监管体制机制,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15]。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工程项目实施基础、资金筹措能力的前提下,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这一主线,从工程谋划到项目实施和成效推广,重点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自然修复和人工干预的关系、试点先行和久久为功的关系,优化空间系统布局,创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共管、联动推进的机制,扎实推进工程实施。

3.1  科学评估,立足实际

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修复需求。在调查收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现状及历史数据资料基础上,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生态系统结构演变分析,判定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分布[16] ,理清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变化情况,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修复需求,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

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基础。分析区域近年来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基础,评估实施的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及成效,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挑战。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梳理工程项目实施基础及待解决的关键难点,更好地谋划工程项目。

分析地方资金筹措渠道及制度保障。资金筹措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关键保障,在工程实施前期,重点分析工程项目资金筹措渠道的有效性与合规性,集中财力关注待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保障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且发挥最大效益。

3.2  理念先行,注重实效

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处理好以下3个关系:1)在推进理念上,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从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江河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整体推进、系统部署工程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4]。2)在技术方法上,把握好自然修复和人工干预的关系.生态系统是自发性组织,具有自我恢复能力和弹性[17]。对于问题突出的生态系统,在污染控制、消除威胁和隐患基础上,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技术手段,控制待恢复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发展方向,恢复或重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状态。对于本底较好的生态系统,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尽量减少人工干预。3)在实施成效上,正确把握试点先行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生态系统修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可冒进,又不可松懈。生态修复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的精神,脚踏实地抓成效,积小胜为大胜。以试点工程先行,及时总结经验模式,逐渐铺开推广。

3.3  系统谋划,保障实施

空间系统布局。统筹长江干支流上下游、岸上岸下、地上地下,重视各类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各类重要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规律,以相对完整独立的生态修复片区为单元整合系统工程,提高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和连通性。

工程系统实施。以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以整合提升工程项目综合效益为重点,探索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的有效途径,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充分发掘各类复合型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

过程系统管理。按照国家关于试点工作省级负总责、市级指导、县区落实的责任分工,分解各县(市、区)绩效目标、建立责任机制,固化省、市、县(区)3 级有效联动的工作推动和监管机制,实施动态监督和管理。

4  结语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须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相关要素功能联系及空间影响范围,制定系统性解决方案。在一定尺度空间内将各要素串联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整体,重建或修复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诊断区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与保护修复需求,聚焦“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总目标,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将区域划分为11个生态保护修复片区,统筹实施六大类修复任务8 类修复工程,构建工程实施分区分类修复体系,创新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联动长效机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引领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倒逼沿江化工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动能,鼓励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可为其他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文章来源: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作者:朱振肖, 王夏晖, 张箫*, 许开鹏, 黄金, 于洋, 牟雪洁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2023年11月30日 10:58
浏览量:0